您的位置:首页 > 新闻 > 行业动态
行业动态
吃素养生?没想到加重心脑血管疾病风险
浏览次数:    2018-09-26

       今天这个社会是个多元化的社会,餐饮也出现个性化的发展,吃素成为了一些人的饮食习惯。据我们调查发现,80%-90%的人都认为这种素食的饮食习惯可以让他们的身体更加健康,尤其是可以避免现今四处可见的慢性病井喷现象。吃素就能避免慢性病的发生吗?随着小于老师一起来分析一下。

       我们以冠心病为例,可以诱发冠心病的原因有很多,例如遗传因素就是一个难以避免的影响因子。除此之外,年龄、工作环境等因素也都冠心病的影响因素。如果单纯的认为吃素可以避免冠心病,那是无法彻底避免的。

       从现代医学上看,饮食清淡、避免高热量的饮食的确是可以降低冠心病的发病率。但是,还有一项科学研究也证明,如果过分强求素食,脂肪摄入量过低可能会适得其反。

       因为,如果每天的饮食过于清淡,会影响脂溶性维生素如VA、VD、VE、VK以及其他微量元素的吸收,导致这些营养素缺乏,从而导致身体机能发生变化。另外,动物性食物中含有维生素B12,这是植物性食物中缺乏的营养素,因此,虽然素食人群中胆固醇水平比较低,但如果不吃奶制品和蛋类或鱼类的话,就会缺乏B12从而让血液中的半胱氨酸升高,加重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。

       正常情况下,血液中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越低越好,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越高越好,虽然素食者体内的胆固醇水平低,但是调查发现,纯素食可以导致血液中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降低,这对心血管健康是不利的。

       因此,追求素食的人群也应该养成科学合理的膳食习惯,可以吃一些鱼肉、蛋类和奶类,这样就不容易出现营养不均衡的现象,才会更有助于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,才会更有助于实现我们期望的身体健康的目标。

丰富营养带给女性好心情
浏览次数:    2018-09-26

       据美国《医学快报》报道,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宾汉姆顿分校的研究者发现,营养丰富的饮食可以使女性拥有积极阳光的情绪。

       已有多项证据表明,男性和女性的生理差异影响了他们对精神疾病的易感性。与男性相比,女性患焦虑、抑郁症的可能性高一倍,且症状持续时间更长。然而,人们对饮食模式在两性心理健康中所起作用知之甚少。研究团队通过社交媒体对563名参与者进行匿名调查(男性占48%,女性占52%)。分析结果显示,营养密集型饮食对女性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程度明显高于男性。换言之,女性比男性更需要均衡、丰富的营养来保持好心情。

        科学家指出,我们的祖先食用高能量营养密集型饮食,这不仅对人类大脑容量增长和认知能力进化有很大贡献,也对保护精神健康起到辅助作用。当代饮食与进化的人脑可能不匹配,扰乱了大脑中某些系统的正常功能。研究人员表示,男性和女性承担着不同的生理和情感责任,导致了不同的能量需求和食物偏好。因此,基于性别制订营养改善计划意义重大。 

哪些营养最“娇嫩” 避免长时间水煮、高温油炸、加碱处理
浏览次数:    2018-09-26

       为了营养健康,大家吃饭越来越讲究,对烹调方式也“斤斤计较”,好像稍有不慎各种营养素就被破坏掉了。其实营养素家族中,很多营养素比较禁得起折腾,比如钙、铁等矿物质,常见的烹调方式不会造成太大损失;但是,也有一些“娇嫩”的营养素需要我们特别注意保护。

       叶酸。它是一种水溶性维生素,因为最初是从菠菜叶子中分离提取出来的,故得名“叶酸”。叶酸最重要的功能就是制造红血球和白血球,增强免疫力。富含叶酸的食物主要有动物肝、肾、鸡蛋、豆类、酵母、绿叶蔬菜、水果及坚果类。由于叶酸普遍存在于植物的叶绿素内,因此,一般来说,叶片越绿,叶酸含量越丰富。不过由于叶酸很怕热、易溶于水,因此长时间蒸煮以及更高温度的烹调后会大量流失。要想让身体摄入充足的叶酸,最好用蒸、旺火快炒的方式来烹制叶酸含量高的食物,用少量水煮也不错。

       硫胺素(维生素B1)。维生素B1主要来源于全谷物食物,比如燕麦、糙米等,在精白米面中含量较少。维生素B1缺乏时,会令人情绪沮丧,思维迟钝;严重缺乏时导致末梢神经炎,比如脚气病,还会增加突发心脏病的风险。这种维生素的“娇嫩”程度和叶酸“半斤八两”,在很多条件下都会发生损失:比如煮粥时加碱、面制品油炸几乎会损失全部的维生素B1;很多水产品中含有硫胺素酶,会分解维生素B1,因此,生吃水产品也会造成损失;此外,维生素B1还极易溶于水,长时间浸泡谷物也会导致其流失。为了获得充足的维生素B1,建议首选杂粮、全谷物食品食用,避免用油炸、加碱等方式来烹饪主食。

       多不饱和脂肪酸。脂肪家族中,一类叫做多不饱和脂肪酸的营养素也是十分“娇嫩”的。这类营养素首先存在于各种食用油中,其次坚果、水产品和一些杂粮中含量较高。多不饱和脂肪酸最大的天敌是高温和氧气,高温油炸会让多不饱和脂肪酸破裂成小分子损失掉,长时间与氧气接触会让这种营养素发生氧化变质。为了保护“娇嫩”的脂肪,要减少油炸烹调;储存食用油、坚果和水产品时,要密封、避光储存,以防止多不饱和脂肪酸氧化变质。

       除了上面这几种,维生素C、维生素B2等营养素也都会在烹调过程中受到一定的损失,但绝大多数营养素还是比较稳定的,损失比我们想象的要少很多。只要避免长时间水煮、加碱处理或者高温油炸,我们就能够保留绝大多数的营养物质。

我们到底该吃什么盐
浏览次数:    2018-09-26

  在大多数人看来,食盐只是一个提供咸味的调料;对懂些化学知识的朋友来说,食盐仅是再简单不过的“氯化钠”。然而,就是这样看似“简单”的东西,竟让人们挑花了眼。《生命时报》记者近日走访了北京两家超市,共看到41个名称各异的食盐产品,有消费者在货架前徘徊,无从下手。与此同时,有关食盐的谣言还时不时地冒出来,带给大家恐慌。

  产品多得乱人眼

  9月6日,《生命时报》记者来到位于北京市朝阳区长楹天街购物中心的永辉超市。总共6层的调料品货架上摆放着23个食盐产品,抛开不同形式、颜色各异的包装,单看产品的名称,就让人摸不着头脑,比如天然海盐、茶卡大青盐、深井岩盐、调味竹盐、加碘食盐、海藻碘食盐、低钠盐、鲜味菇盐、腌制盐、研磨餐桌盐……

  记者阅读包装发现,这些食盐主要来自“中盐”“淮盐”“福盐”三大盐业公司,单价从1.1元到20元不等,包装上有的突出“加碘”,有的则是“未加碘”,还有的强调“不含抗结剂”。一位女士告诉记者:“看到这么多种食盐,脑袋是懵的,完全不知道该怎么选,一般就买个价格适中的。”超市一位工作人员表示,低钠盐卖得较好。

  9月7日,记者又来到位于北京市朝阳区SKP商场的华联精品超市。8层的货架上摆放着27个食盐产品,名称同样繁多,比如美国细海盐、阿尔卑斯山岩盐、无碘烹饪海盐等。这里卖的主要是来自法国、新西兰、意大利等国的进口盐,价格明显高了一大块,单价从17.9元到79元不等。

  为了在花样繁多的产品中找到适合自己的,一位奶奶站在货架前挑了很久,一一比较,又相继放下,为难该买哪个。一位超市工作人员走上前来,向老人推荐了一罐法国进口的产品,理由是“这个卖得最好”,可老人问她“好在哪里”,她却说不出所以然来。工作人员告诉记者:“对普通人来说,吃盐不就图个咸味嘛!我觉得,几块钱的和几十块钱的差不多,但有些顾客很在意是否加了碘或抗结剂。”

  记者根据在两家超市获得的产品信息做出以下统计:41个食盐产品(去除重叠品种)中,25个为国产,16个是进口。其中19个加了碘,主要有碘酸钾(占比79%)、海藻碘(占比16%)、碘化钾(占比5%);21个添加了抗结剂,主要是亚铁氰化钾(占比57%)、亚铁氰化钠(占比23%)、柠檬酸铁铵(占比10%)、硅酸钙(占比10%)。

  为方便比较价格,记者根据产品标价和净含量,算出每百克食盐价格,最便宜的是“淮盐精制食用盐”,每百克售价0.4元;最贵的是法国进口的“鲸鱼牌地中海海盐”,每百克售价高达48.7元。如将每百克价格划分为5个区间,4元以上占比最高,达到34%,3~4元占比12%,2~3元占比12%,1~2元占比15%,0~1元占比27%。

  国外食盐更杂乱

  国内的食盐种类相比国外还不算多。在邻国日本,食盐主要有藻盐、海盐、岩盐、湖盐、昆布盐、碳酸盐等。由于四面环海,藻盐产量丰富,它含有天然碘,十分受消费者喜爱。日本人通常会根据不同菜肴选用不同的盐,而藻盐属于“万能盐”,几乎所有料理都能用到。在购物网站上,含有多种矿物质的岩盐销量最好,一般为进口货,被视为高档盐。最常见的岩盐是“喜马拉雅岩盐”,价格不菲,每千克1080日元(1日元约合人民币0.06元),而同等重量的普通食盐售价仅312日元。此外,许多商家为了提高价格或博人眼球,纷纷推出花样盐,例如混合了水果、香料等的柚子盐、胡椒盐、迷迭香盐、蒜盐等;一款名为“好吃盐”的产品,300克售价3000日元,其实只不过是经特殊加工的天然海盐而已。

  在美国,除了海盐、岩盐和低钠盐等常见品种外,还有花样繁多、有特定用途的食盐,如专门用来做冰淇淋的盐;适合犹太人饮食习惯,能更好地洗净肉中血的犹太盐;添加了百里香、甘草等多种香料的风味盐;用来碳烤食物的烟熏盐;被誉为世界上最天然矿物盐的喜马拉雅玫瑰盐……当然,这些盐的价格比普通食盐高很多。与国内不同的是,美国的加碘盐并不多,这可能与美国人饮食结构多样,不缺碘有关。碘盐的主要消费人群是孕妇和缺碘者。此外,部分盐比较精细,易结块,所以会添加抗结剂硅酸钙,但不少网友表示不愿购买这种盐。

  欧洲食盐主要分三类:一是普通食盐;二是美食盐,如印度粉红盐、喜马拉雅盐、意大利盐、夏威夷盐、火山盐、烟熏盐等;三是添加了某些成分的特种盐。如果按照来源区分,有海盐、岩盐、井盐、湖盐等。食盐主要成分为氯化钠,此外还可能含有钙、镁,甚至微量的铜、铅、锡等有害物质,一些海水盐还被指出微塑料含量较高。中世纪时,盐在欧洲被喻为白金,价格昂贵。如今,每千克食盐只需0.3欧元(1欧元约合人民币8元),但特种盐价格高出很多,每千克可达40欧元。德国联邦消费者保护中心营养专家布伦德尔表示,目前尚无研究能够证明特种盐具有促进健康的作用。即使在食盐中添加某些特殊成分,最多只占3%,能真正起效的不多。

  花样名称的背后

  食盐产品如此丰富,叫法多样,其实质究竟是什么呢?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范志红表示,根据原料来源,食盐主要分为四大类:海盐、湖盐、井盐、岩盐(矿盐)。海盐是将海水引入盐田,经过日晒、蒸发、结晶而成;湖盐是从盐湖中直接采出的盐,或以盐湖卤水为原料在盐田中晒制而成;井盐是采用地下天然卤水晒制而成;曾经的海水因地质运动变成陆地上的咸水,经过长期蒸发,含盐物质结晶形成岩石状矿层,这就是岩盐,它深埋于地下100~3000米处,需经过钻井、注水溶解、抽取加工才能制成。这些食盐原料经过以下不同处理,便会成为不同种类和叫法的产品。

  根据是否纯化处理,可分为粗盐和细盐。食盐原料经过纯化处理,成为杂质少、颗粒小的细盐,也称“精制盐”;未经纯化的便是杂质多、颗粒大的粗盐。所谓的“杂质”主要是矿物质,也正因此,粗盐比细盐含更多的镁、钾、钙等。不过,这些矿物质可从饮食中获得,靠吃粗盐补充,既无必要也没多少效果。例如,市场上流行的“玫瑰盐”属于粗盐,是岩盐未经纯化而来,颗粒较大,因保留了铁元素等矿物质而呈粉红色。

  根据是否加碘,可分为碘盐和无碘盐。我国多数地区饮用水中碘含量较低,一度导致甲状腺肿(俗称“大脖子病”)等碘缺乏病高发。为积极防治,我国于1995年采取食盐加碘措施,人为添加碘酸钾、碘化钾或海藻碘,碘含量一般为21~33毫克/千克,适合绝大多数人食用。其中海藻碘是以海藻为原料加工制成的新一代碘补充剂,吸收率比碘酸钾、碘化钾更好。甲状腺功能亢进和部分甲状腺癌患者,则需要根据医嘱吃无碘盐。

  根据是否加氯化钾,可分为低钠盐和普通盐。钠摄入过多可导致血压升高,而保证钾的充足利于预防高血压、保护心脑血管,于是“低钠盐”应运而生。普通细盐的氯化钠含量一般不小于97%,低钠盐仅含70%~90%的氯化钠,其他10%~30%为氯化钾,特别适合“口重”的健康中老年人和高血压高危人群食用。有人担心,低钠盐的味道不如普通盐,其实氯化钾也有咸味,两种盐相差不多,可按正常放盐量使用,千万不可多加,否则钠没减下来,又多吃了氯化钾,不利于健康。

  根据是否加调味成分,可分为调味盐和非调味盐。调味盐是指在食盐中添加动植物调味成分的产品,比如“鲜味菇盐”就是添加了“菌菇液态调味料”。大家熟悉的花椒盐、辣椒盐、芝麻盐也属此类,它们能发挥独特的调味作用,适合制作特色菜肴。

  别因谣言影响选择

  在食盐的选择上,消费者除了受花样困扰外,还可能受很多谣言影响做出错误选择。

  谣言1:加碘盐导致甲状腺疾病高发。近日,中国医科大学内分泌研究所针对全国31省/自治区、近8万人的研究发现,与碘缺乏相关的甲状腺肿患病率,由1999年的5.02%下降到2017年的1.17%,这是全民加碘政策的成果。另外,临床甲亢和甲减、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等疾病患病率并未明显增加,但甲状腺结节患病率从1999年的2.73%攀升至2017年的20.43%。研究人员分析发现,碘缺乏才是甲状腺结节的危险因素,甲状腺结节患病率增高可能与筛查机会增加有关。消费者应理性对待碘盐,尤其是孕妇、哺乳母亲这些碘需求量更高的人,如不常吃海产品,日常摄入碘盐才是明智之举,否则可能给孩子的智力发育带来难以弥补的影响。

  谣言2:吃低钠盐会患高钾血症。范志红表示,低钠盐一般含25%左右的氯化钾,按每天6克盐的推荐量,约摄入1500毫克氯化钾,其中约含800毫克钾元素。《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》指出,健康人每天钾适宜摄入量为2000毫克,想要预防慢性病应提高到3600毫克。800毫克钾与之相差甚远,完全不用担心高钾问题。可能有人会说,国人普遍吃盐过量,平均烹调盐摄入量多达10.5克。范志红解释说,这10.5克盐不仅包括食盐,还有酱油、鸡精、豆豉等调味品里的盐,其原料并非低钠盐;餐馆、食堂一般也不使用低钠盐。餐桌上几乎所有食物都含钾,其中果蔬是大户,比如500克大白菜中钾含量超过600毫克。对肾功能正常的人来说,身体有很强的排钾能力,即使钾摄入量多了,也会很快随尿液排出。高钾血症多由肾功能不全引起,这类患者的饮食往往需要在医生指导下严格控制。

  谣言3:食盐抗结剂亚铁氰化钾有剧毒。由于“氰化钾”有剧毒,所以很多人看到“亚铁氰化钾”时,心里也有阴影。美国普渡大学农业与生物工程系食品工程博士云无心表示,亚铁氰化钾是用来避免盐吸潮结块的。一般来说,细盐容易结块,往往添加抗结剂,大颗粒的盐则不用添加。从分子层面看,亚铁氰化钾的氰根和亚铁离子紧密结合,在水中和动物体内,哪怕经过高温油炸、爆炒,都不会分解出氰根。动物实验中,亚铁氰化钾的口服剂量即使达到25毫克/千克体重时,动物也没出现不良反应。国际食品添加剂联合专家委员会在制定安全标准时,将其安全上限定为0.025毫克/千克体重,即一位70千克的人,只要每天吃少于1.75毫克就是安全的。我国允许每千克食盐添加10毫克亚铁氰化钾,即便是口味极重、每天要吃20克盐的人,最多摄入0.2毫克,距离“安全上限”非常遥远。

  常见的抗结剂还有柠檬酸铁铵、硅酸钙和二氧化硅。二氧化硅和硅酸钙不溶于水,我国要求食盐中不溶于水的杂质不得高于0.2%,而要达到理想抗结效果,两者添加量至少要达到0.3%,因此它们不如亚铁氰化钾常用。柠檬酸铁铵的抗结效果不如亚铁氰化钾,且添加它的食盐会呈淡黄色,不如雪白的盐受欢迎。

  吃盐最重要的是限量

  很多消费者只知道“食盐”这个大概念,并不清楚还有那么多划分,所以一看到包装上的名称,便以为是新产品。一些进口盐由于价格较高,也被消费者认为是“高档货”,甚至迷信其保健价值。在了解以上食盐的种种知识后,消费者便可“心中有数”,进口盐也好,国产盐也罢,营养价值差别不大,和价格也没关系,无需追捧“高档”。

  建议按烹调需求购盐。颗粒大的食盐,尤其是粗盐,适宜腌制食物,不仅风味好,还利于盐缓慢溶出和渗入。但日常做菜时,颗粒大的盐溶解慢,在达到同样咸度时,加入量较多,不利于控制血压,反而是颗粒小的盐容易分散均匀,比较适合。需要注意的是,盐的主要作用是提供咸味,不管什么盐都需限量。对健康人群而言,若每天只吃6克盐,无论是碘盐还是低钠盐,都不会带来麻烦。如果吃得太多,每天达到十几克甚至二十几克,即使是所谓的“高档盐”,照样会有害处,吃出高血压、中风和骨质疏松。

吃惯了重口味,如何减盐、减油、减糖?
浏览次数:    2018-09-26

合理膳食、适量运动、戒烟限酒、心理平衡。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,就可以改善亚健康,减少患病的风险。在日常生活中,最常见的就是开门六件事,柴米油盐酱醋茶。我们提倡饮食上以清淡为宜。然而吃惯了重口味,想要减盐、减油、减糖,有何妙招呢?

减盐: 用定量盐勺,小心藏盐食物

广东省第二中医院治未病中心副主任中医师孙正平指出,吃得太咸,可使血压升高,可增加胃病、骨质疏松、肥胖等疾病的患病风险。那么该吃多少盐呢?《中国居民膳食指南》推荐健康成年人每人每天食盐摄入量不超过6克,2-3岁幼儿不超过2克,4-6岁幼儿不超过3克,7-10岁儿童不超过4克,65岁以上老年人不超过5克。

但很多人只是凭感觉或者口味添加食盐,即使知道每日食盐摄入量,做饭时也不可能用天平或者秤称量。为了防止吃太多盐,建议使用定量盐勺,使用2克定量盐勺时,每一平勺食盐量为2克。

除了控制盐量外,还建议选择低盐酱油,减少味精、鸡精、豆瓣酱、沙拉酱和调料包用量。尝试用辣椒、大蒜、醋和胡椒等为食物提味。其实,少放5%-10%的盐并不会影响菜肴的口味。

另外,少吃榨菜、咸菜和酱制食物、高盐的包装食品,比如熟食肉类或午餐肉、香肠和罐头食品的含盐量都不少,建议选择新鲜的肉类、海鲜和蛋类。一些方便食品和零食虽然尝起来感觉不到咸味,但都含有较多的不可见盐,建议少吃这类“藏盐”的加工食品。

在减少吃盐量的过程,味觉对咸味的需求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降低,慢慢的你就会习惯清淡口味。

减油: 用油只从控油壶取,不吃菜汤或汤泡饭

与猪油、黄油相比,烹调油多数是植物油,但一样会含有较多的脂肪。而过多脂肪摄入会增加糖尿病、高血压、血脂异常、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等慢性病的发病风险。所以,即便是植物油也要控制量。

孙正平说,《中国居民膳食指南》推荐,健康成年人每人每天烹调用油量不超过25-30克。一家三口,大约每天是75-90克油,把全家每天应食用的烹调油倒入带刻度的控油壶,炒菜用油均从控油壶中取用,坚持家庭定量用油,便能轻松和准确地控制用油总量。

平时外出就餐时,少吃或不吃如炸鸡腿、炸薯条、炸鸡翅、油条油饼等油炸食品。

值得注意的是,烹饪菜品时一部分油脂会留在菜汤里,因此建议不喝菜汤或汤泡饭。在超市购买食品时,选择含油脂低,不含反式脂肪酸的食物。

控糖: 每天吃糖低于25克,用白开水代替含糖饮料

饮食中的糖是龋齿最重要的危险因素,过多摄入会造成膳食不平衡,增加超重、肥胖以及糖尿病等慢性疾病患病风险。

我们应减少添加糖的摄入(不包括天然水果中的糖和主食中的天然碳水化合物)。孙正平说,添加糖是指人工加入到食品中的糖类,常见的有蔗糖、果糖、葡萄糖等。而日常生活的白砂糖、绵白糖、冰糖、红糖都是蔗糖。

《中国居民膳食指南》推荐成年人每人每天添加糖摄入量不超过50g,最好控制在25g以下,糖摄入量控制在总能量摄入的10%以下。

含糖饮料是儿童青少年摄入添加糖的主要来源,建议不喝或少喝含糖饮料。用白开水替代饮料。婴幼儿建议喝白开水为主,制作辅食时,也应避免人为添加糖。人体补充水分的最好方式是饮用白开水。

减少食用高糖类包装食品,建议少吃饼干、冰淇淋、巧克力、糖果、糕点、蜜饯、果酱等食品。

烹饪过程也要少加糖。孙正平说,可以尝试用辣椒、大蒜、醋和胡椒等为食物提味以取代糖,减少味蕾对甜味的关注。在外就餐时尽量少选择糖醋排骨、鱼香肉丝、红烧肉、拔丝地瓜、甜汤等含糖较多的菜品。

蒜蓉辣酱的营养价值
浏览次数:    2018-09-21

原料介绍
蒜蓉辣酱以辣椒为主要原料,配以蒜、姜、豆豉、面酱等制成,口味纯正,香辣可口。

营养分析
1、辣椒里有一种主要由辣椒碱和二氢辣椒碱构成的辣椒素,这种辣椒素产生的辛辣味,在口感上广泛受到喜爱;
2、辣椒不仅有好的口感,所含的营养成份也十分丰富,还能刺激唾液和胃液分泌,使人增进食欲,促进人体血液循环、散寒驱湿。

相关人群
一般人群均可食用

最危险的十种食品添加剂
浏览次数:    2018-09-21

1.钠:

比萨饼、外卖汤、番茄汁和熟肉等食物中含有大量钠,过量食用会导致脑中风和心脑血管疾病。专家建议,普通成年人每天钠的摄入量不应超过2300毫克,也就是一茶匙的量。

2.反式脂肪:

汉堡包、薯条和外卖爆米花中就含有大量的反式脂肪。会导致胆固醇增高以及冠心病。

3.高果糖玉米糖浆

汽水、麦片和调味品中都能发现这种甜味剂和防腐剂。过量食用会导致肥胖症和糖尿病。

4.食用色素:

红色40黄色5和黄色6等食用色素罕见于水果制品和运动饮料中,会导致儿童多动症。动物实验标明,还与癌症有关。

5.安赛蜜:

这种不含卡路里的人工甜味剂会用于糖块、口香糖和薄荷糖的加工。动物实验标明,会致癌。

6.氢化植物油:

作为一种保鲜剂和提味剂,氢化植物油常代替黄油和脂肪用于沙拉酱、人造黄油和焙烤食物的加工。会导致肥胖症、高胆固醇和心脏病。

7.阿斯巴甜和糖精:

这些不含卡路里的蔗糖替代物常用于制作餐桌甜味剂和节食饮料。有研究显示它可能会致癌。

8.亚硝酸钠:

这种保鲜剂可见于午餐肉、腌肉和鱼肉中,会导致多种癌症。

9.面粉处置剂溴酸钾

这种添加剂会用于面粉和面包制品加工,可致癌。很多国家是禁止使用的但在美国是合法的

10.味精:

可见于肉排、酱油和烧烤调料中。可能会导致头疼、恶心和胸痛,而且不能和一些处方药同食。

有些药与调味品“相克”
浏览次数:    2018-09-21

 ●抗凝血药(双香豆素类)不宜与酱豆同服。酱豆菌在肠腔中能合成维生素K,可抑制双香豆素类药物的抗凝血作用。

 ●抗酸药(碳酸氢钠、复方氢氧化铝)不宜与辛辣食物或佐料同服。辛辣食物或佐料可刺激胃酸分泌,降低抗酸药的疗效。

 ●苯妥英钠不宜与大量味精(含谷氨酸钠)同服。苯妥英钠可促进谷氨酸钠迅速吸收,产生碱血症、低钾血症等谷氨酸钠急性中毒表现。

 ●四环素类不宜与酱油同服。酱油是大豆制作而成的,含有丰富的钙、镁等金属离子。酱油中的金属离子可与四环素类药物形成络合物而影响药物的吸收。

 ●碳酸氢钠、碳酸钙和氢氧化铝等碱性药物不宜与醋同时服用。醋酸可与碱性药物发生反应而使药物失效。

能促进食物营养吸收的4调味料
浏览次数:    2018-09-21

       在某些烹调中,调味料的作用不仅是“调味”这么简单,它们还能起到保护营养,甚至促进营养吸收的作用。

       盐帮忙留住维生素C等水溶性维生素。蔬菜焯烫过程中,其中的水溶性营养成分,如维生素C、B族维生素等会流失到锅里。如果在沸水中加入适量食盐,蔬菜就会处在细胞内外浓度相对平衡的环境中,其可溶性成分扩散到水中的速度就会减慢。不过加盐切记不能太多,大半锅水加小半勺即可。需要特别提醒的是,如果在炒菜或者炖肉过程中过早加盐,反而会造成营养的损失,并且影响口感。

       醋有助促进钙的溶出。醋对多种营养素具有保护作用。首先,维生素C在酸性条件下相对稳定。因此,在炒豆芽或土豆丝时放醋,能在很大程度上保护维生素C不被破坏。其次,花青素在酸性条件下能保持原有色泽,抗氧化性相对更好。因此在炒紫甘蓝、茄子等紫红色蔬菜时可以加少许醋,醋中含醋酸、乳酸等有机酸,可使这些菜保持鲜艳红亮。最后,醋酸能够软化骨头、促进骨头里钙质溶出。因此,炖鱼汤、排骨汤时,加点醋能让钙质溶入汤里,加强人体对钙的吸收。

       葱、蒜、八角、花椒等香辛料能减少脂肪氧化和致癌物产生。这类香辛料有着共同的特点,那就是富含多酚和黄酮类物质,它们具有很强的抗氧化能力。在炒菜炝锅的时候加入,不仅增添香味,更能够减缓高温下的油脂氧化,保护菜中的营养成分,同时还能减少致癌物产生。

       淀粉有助减少蛋白质变性。在炒菜时用淀粉勾芡,使汤汁浓厚,淀粉糊包围着食物,或者在炸鱼、肉排时用淀粉挂层糊之后下锅。这样一层“保护膜”,避免了食物直接与热油接触,从而减少蛋白质的变性和维生素的氧化损失。同时,食物汁液不易外溢、流失,既守住营养,又能达到外焦里嫩、口感好的目的。

健康饮食:调味料挑选有窍门
浏览次数:    2018-09-21

  在烹调时,五花八门的调味料是必不可少的,可你知道什么样的调味料最好吗?下面给大家介绍一些常见调味料的辨别方法。

  辣椒面不要鲜红要橘红。正常的辣椒面应该干燥、松散,呈橘红色,闻起来香气浓郁;掺有一些染色剂、麦麸的辣椒面色泽鲜艳微红,或呈艳黄色,辛辣味不强。

  花椒选一捏即碎的。优质花椒粒大饱满,颜色赤红,籽少,泡出的水为浅褐色,用手抓时,有刺手的干爽感,拨弄时,还会有“沙沙”的响声,轻轻一捏就会破碎;劣质花椒泡出的水为红色,用力捏也捏不碎。用手掂一下分量,同体积的优质花椒分量很轻,劣质花椒则重一些,有时还会掺杂一些树梗。

  八角挑裂缝大的。好八角呈红棕色且有光泽,一般为八个角,瓣纯厚,荚边开裂缝较大,闻上去有股甘草香味儿;而劣质八角的外表呈绿褐色或棕褐色,颜色深浅不一、无光泽,有少数圆点状突起的小油点,瓣角不完整,碎粒多,外表皱缩且带有灰尘等杂质。

  桂皮买干脆的。桂皮分为桶桂、厚肉桂、薄肉桂。桶桂是嫩桂的树皮,色泽土黄,味道纯正香甜;厚桂皮是桂树的厚皮,质地较粗糙;薄桂皮味淡,皮比较薄。辨别桂皮最重要的是看它的干湿程度,好的桂皮比较干脆;劣质桂皮质地酥松。

  小茴香选粒长的。质量好的小茴香,颜色偏土黄色或黄绿色,形状很像稻谷,粒大并且较长,质地饱满。劣质小茴香粒比较小,外形干瘪。

1 2 下一页  共 11 条记录, 10 条 / 每页, 共 2 页